Tony's Memories

Sunday, May 21, 2006

新版CPR,武功升級

叫叫ABCD 六字口訣更易學

【記者楊清雄/報導】
重大變革:先急救再求救,且壓胸30次,才吹氣兩次,大幅增加心臟按摩頻率;期能掌握最初4至6分鐘「黃金救命時間」。

■心肺復甦術(CPR)是跟閻王搶人的重要「武功」,但時代在變,這項武功也要升級,衛生署昨天公布新版的CPR急救法,透過「叫、叫、A 、B、C、D」六個口訣,更簡單、更易學!

衛生署發表新版CPR心肺復甦術,強調「叫(檢查意識)、叫(求救)、A(暢通呼吸道)、B(檢查呼吸)、C(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)、D(去顫)」六個程序,圖為輕拍患者肩部檢查意識。【記者盧振昇/攝影】
壓額提下巴暢通呼吸道。【記者盧振昇/攝影】胸部按壓。【記者盧振昇/攝影】
圖為呼吸,吹兩口氣,每口氣一秒鐘。【記者盧振昇/攝影】
這項新準則是比照美國心臟醫學會(AHA)去年11月公布的新版CPR,操作步驟依序為:「叫(檢查意識)」、「叫(求救)」、「A(暢通呼吸道)」、「B(檢查呼吸)」、「C(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)」及「D(去顫)」。

台北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陳穎信說,新舊版CPR差異之處,主要是「先急救再求救」。口訣中的「叫、叫、A、B」,就是要民眾先呼喚、輕拍患者肩部,確定有無意識;若無,先施作CPR五個循環後,再呼叫、求援;而施做CPR前,得先暢通患者的呼吸道,並檢查其有無呼吸。

至於最後一項步驟「D」,主要是針對救護人員使用心臟電擊去顫器,一般民眾可以略過。

此外,在胸部按壓時,新版也規定按壓30次後,吹氣兩次,這樣經過五個循環(約兩分鐘)後,再換手;相較於舊版壓15次、吹1次,大幅增加心臟按摩頻率,原因即在心臟按摩對心跳停止患者的救命效用比吹氣大;至於吹氣時,則不再區分大人、小孩,一律吹兩口氣,每口氣時間一秒鐘即可。

陳穎信表示,新版的程序與內容可說是舊版的簡化版,讓民眾更易上手,也因為程序與內容簡化了,相信民眾會更有自信去救人。

對於心跳、呼吸停止的傷患,掌握最初4~6分鐘的「黃金救命時間」,非常重要。一般來說,儘早求救、施行CPR、施行電擊去顫治療與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,將決定患者能否活命;而前兩個步驟多半要靠現場民眾的幫助。

台北市消防局忠孝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王玨瑋表示,一般民眾在進行CPR時,最大的疑慮就是怕壓斷傷者的胸骨,但事實上,正確施行CPR的力道一定會壓斷胸骨,不過斷掉的胸骨並不會因此就插進心臟裡。

為推廣新版的CPR,衛生署強調,將連同中央各部會、地方衛生局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、台灣急診醫學會、中華民國急救技能推廣協會,共同推動相關的教育訓練工作,也呼籲民眾踴躍學習,達到自救救人的目的。

【2006-05-20/民生報/A11版/醫藥最前線】

☆☆☆☆☆☆☆

心肺復甦術 正確施做
只要10分鐘 就會滿頭大汗


【記者楊清雄/報導】

專家指出,正常人施做心肺復甦術(CPR),只要三分鐘大概就會喘氣,連續施做十分鐘後,就會滿頭大汗!所以CPR做得正確與否,看有沒有流汗就知道。

台北市消防局忠孝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王玨瑋說,平常人學習CPR時,並不會真的連續施做3~10分鐘,很難想像其中「辛勞」。

事實上,每分鐘一百下的按壓頻率,就算是壯漢,十分鐘下來也難免氣喘如牛。萬一,患者的體型較胖,救護人員會更吃力,王玨瑋說,由於脂肪比較多,壓迫胸部的力道就要更大。

他說,日前便曾接獲一名阿嬤報案,指其弱智的兒子昏迷,他不但跟伙伴交替為其CPR,事後還要幫這名體型肥胖的患者抬下六層樓,然後再搬上救護車,在車上還要繼續CPR,「到醫院交給醫師後,人都快攤了!」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急診部主任張裕泰說,多年前他也曾為一名患者CPR,連續施做了快半小時,後來有另一名醫師接手,他才得以休息,「當下心情都很緊張,其實不覺得累!」

不過,張裕泰說,施做CPR的姿勢務必正確,手肘絕對不能彎曲,手臂必須撐直,用上半身的重量往下壓,「像電視演員那種手肘彎曲的壓法,不用三分鐘,手就會軟!」

【2006-05-20/民生報/A11版/醫藥最前線】

☆☆☆☆☆☆☆

新版CPR急救法 「叫、叫、A、B、C、D」

【中央社台北十九日電】

一般人若遇到緊急意外事故時,如何掌握四至六分鐘的「黃金救命時間」,好從死神手中搶回生命,心肺復甦術(CPR)可說是最重要的關鍵了。行政院衛生署今天公布新版的CPR急救法,更簡單易學,透過「叫、叫、A、B、C、D」六個口訣,要讓民眾不僅知道怎麼救,而且更敢於去救人。

美國心臟醫學會(AHA)在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公布新版的CPR操作技術,步驟依序為:「叫(檢查意識)」、「叫(求救)」、「A(暢通呼吸道)」、「B(檢查呼吸)」、「C(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)」及「D(去顫)」。

台北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穎信表示,一個人如果缺氧達到十分鐘,就會陷入腦死狀態,因此,如何掌握最初四到六分鐘的「黃金救命時間」,就非常重要,尤其在早期求救、早期施行CPR、早期施行電擊去顫治療及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的四個救命程序中,前兩個步驟都有賴現場民眾的幫助。

新版與舊版CPR的最大不同之處,陳穎信說,就是更簡單、更易學且讓民眾更敢於去急救;新版CPR有幾個步驟跟以往不同,包括當對象是小於八歲的兒童、溺水、創傷或藥物過量等可能是缺氧性心跳停止狀況時,一律先急救再求救。

除此之外,在胸部按壓時,也變更為按壓三十次,吹兩次,五個循環(約兩分鐘)後換手;且吹氣時,也不再區分大人、兒童或嬰兒,一律吹兩口氣,每口氣吹氣時間一秒鐘即可。

台北市政府消防局忠孝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王玨瑋表示,一般民眾在進行CPR時,最大的疑慮就是怕會壓斷傷者的胸骨,但事實上,正確施行CPR的力道一定會壓斷胸骨,不過斷掉的胸骨並不會因此就插進心臟裡,民眾應該敢於救人。

為了推廣新版的CPR,衛生署強調,將連同中央各部會、地方衛生局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、台灣急診醫學會、中華民國急救技能推廣協會等民間專業團體,共同推動相關的教育訓練工作,也呼籲民眾都能來學習,以達到自救救人的目的。

【2006/05/19 中央社】

☆☆☆☆☆☆☆

新版CPR 用力壓、快快壓

【記者施靜茹/台北報導】

衛生署昨天公布新版心肺復甦術(CPR),重點在提醒民眾用力壓、快快壓,希望把握昏迷患者四到六分鐘的黃金救命時間。

三軍總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陳穎信說,創傷、溺水、服藥過量和小於八歲兒童發生意外等情況,最可能造成患者缺氧心跳停止,腦部若缺血四分鐘即可能因嚴重缺氧造成腦死,所以必須把握四到六分鐘黃金救命時間。

新版心肺復甦術的口訣,與舊版一樣有「叫、叫、A、B、C、D」六個程序,但其中的呼吸和按壓胸部兩個步驟不太一樣,執行按壓時,更有「用力壓、快快壓、胸回彈、莫中斷」的口訣。

以打開呼吸道來說,舊版對無頸椎受傷昏迷患者,須壓額抬下顎,有昏迷者則抬下顎即可;但新版一律都是壓額提下巴。

舊版吹氣前須先深吸一口氣,再做口對口人工呼吸,每次吹兩口氣,每口氣吹一到兩秒;新版要求,吹氣前不必再深吸一口氣,趕快每次吹兩口氣,每口氣吹一秒即可。

按壓胸部的頻率,舊版是每按壓胸部十五次,吹兩口氣為一個循環,每四個循環可換手,直到急救人員抵達;新版則改為每按壓胸部卅次,吹兩口氣為一個循環,每五個循環換手,直到急救人員抵達。

「以前民眾做CPR,最怕把患者的胸骨壓斷,刺到心臟,所以不敢按壓。」北市政府消防局忠孝分隊隊員王玨瑋說,其實按壓胸骨柄,是壓迫肺臟去壓迫心臟收縮,使心臟打血出來,多數時候不太會壓斷胸骨去刺到心臟。

陳穎信則強調:「不按壓就完全沒有活命機會。」所以呼籲民眾,寧可先按壓兩乳頭連線中央的胸骨處,不要考慮胸骨會不會斷。

美國心臟醫學會在去年十一月公布新版心肺復甦術,國內經急診醫學會和紅十字會等單位討論後,昨天在衛生署公布。

衛生署醫事處處長薛瑞元說,民眾學心肺復甦術,時間久了容易忘記,最好經常複訓,所以最近可到衛生所、醫院或紅十字會等單位學習新版心肺復甦術。

新、舊版CPR比較表

【2006-05-20/聯合報/A17版/話題】

☆☆☆☆☆☆☆

幫路倒陌生人CPR 台北人只2%願意

【記者楊清雄/報導】

調查發現,在美國的西雅圖,八成民眾願意對路倒陌生人伸出援手,作心肺復甦術(CPR ),但在台北市,願意幫陌生人CPR的只有2%!

台北市消防局忠孝分局高級救護技術員王玨瑋說,根據早年調查,台北市這2%的熱心人士頭,還包括了患者的家人在內;換言之,國人願意對陌生傷患伸出援手的比例,非常之低。

王玨瑋說,或許是因為多數人沒有學過CPR,加上對CPR得與患者口對口人工呼吸,令人擔心傳染疾病,因而造成伸援意願低落。

其實,即便曾經學過CPR的人,也不見得敢對陌生人伸援;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急診部主任張裕泰指出,這是因為許多民眾擔心,如果「救援失敗」,萬一被死者家屬控訴求償,豈不倒楣?

據了解,歐洲多數國家與美國許多州政府,都訂有「好撒瑪利亞人法案(Good Samaritan Law)」,如果救援失敗,伸援的人可以免責,但若能伸援卻見死不救,則要受罰。

除了期待各界嚴肅探討此一議題外,張裕泰也呼籲相關單位,應該強化幼童對CPR的認知,「這不僅限於CPR的技巧,更希望小朋友了解,學會CPR自救救人是天經地義的事!」

事實上,張裕泰已透過北市衛生局,與教育局合作,到北市各個小學展開CPR教學課程,迴響熱烈;不過,張裕泰期待,全國各教育單位若能強化這部分的教育,對未來民眾急救工作將有更大的助益。

【2006-05-20/民生報/A11版/醫藥最前線】

新版CPR摘要 & 新、舊版CPR差異表【2006-05-20/民生報/A11版/醫藥最前線】

Tuesday, May 02, 2006

不曾存在的「挪威的森林」by 朱錦華

東張西望:不曾存在的「挪威的森林」

朱錦華朱錦華

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走進過《挪威的森林》。無論是「披頭四」或伍佰的歌曲,村上春樹的半自傳性小說、還是台大誠品樓上的咖啡廳。然而,很多人卻不知道,這座森林根本沒有存在過。一切都是誤會一場。或者說,誤譯一場。

眾所周知,《挪威的森林》這個令人心曠神怡的詞彙 ,源自「披頭四」1965年專輯《橡皮靈魂》裡,那首甜美的歌曲Norwegian Wood。它是最早使用印度西塔琴伴奏的西方流行歌曲之一。跟拉維香卡學琴的喬治哈里森,在曲子裡首度展現了他的西塔琴藝。

歌詞主要出自約翰藍儂之手。開首是這樣的:I once had a girl(我曾經擁有一個女孩)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(或者說,是她擁有我)She showed me her room(她讓我參觀她的房間)Isn't it good, Norwegian wood(很棒吧,挪威木做的呢)。

最後一段則是這樣:And when I awoke, I was alone(當我醒來,唯我一個)This bird has flown(「鳥兒」已飛走)So I lit a fire(於是我放把火,把它燒掉)Isn't it good,Norwegian wood(很棒吧,挪威木做的呢)。

據藍儂表示,這是一首描繪「出軌」情境的歌曲。共同寫詞的保羅麥卡尼則透露,所謂「挪威木」,指的是松木,那是一種很便宜的木材。也是對住在那種房子的女孩的一種暗喻。

由此可知,《挪威的森林》出於誤譯。Norwegian wood應是指用挪威木材裝潢的房子,或是用挪威木材所做的傢俱。英語中,森林一詞多半用複數的woods,很少用單數的wood。

然而台灣、大陸、甚至日本都有志一同,把它譯成《挪威的森林》。村上春樹或許是尊重約定俗成,把它用作自己那本描述日本「披頭一代」的小說書名。之後,沿襲用這個詞彙者,族繁不及備載,無法收拾。

為什麼會誤譯呢?我想最主要的原因,是譯者不求甚解;或者程度不夠好,把wood跟woods混為一談。再者,譯成「挪威木」或是「挪威的木頭」,的確讓人覺得很彆扭。何況,歌詞中還提到this bird(鳥兒),自然而然,更容易讓譯者聯想到令人充滿憧憬的「挪威的森林」上頭去了。其實,這裡的bird是俚語,意指「正妹」。

英語中有killjoy(殺死樂趣)一詞,跟中文「煞風景」同義。把《挪威的森林》還原成「挪威的木頭」,的確很煞風景。它的情形比《麥田捕手》還原成《麥田守望者》,情況要嚴重得多(因為有太多叫《挪威的森林》的東西了)。何況,大多數人都覺得,就算是錯,它也錯得很美麗。

好吧,就算大家都愛這個錯,也應該知道它的真正意思。再者,譯者應知所警惕:美麗的語言往往是有陷阱的。如果信雅達不可得兼,必須發揮聯想的話,起碼也應該在附注中讓讀者知道真正的原意吧!

【2006-05-01/民生報/A6版/藝文新舞台】